本网讯(记者 林滢淇 庄麒勋 全春丽)为进一步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于7月15日至17日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非遗侗族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亲身体验了民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积极探索其现代化传播与发展的新路径。
7月15日,实践团与共青团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在团三江县委二楼举行了“乡村振兴·青春笃行”专项座谈会。团三江县委副书记左毅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三江县的近年发展概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蒋一娴副教授代表实践团阐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学院在社会实践和产学研方面的良好合作基础,并对实践队员提出了“积极学习,主动融入,实干笃行”的期望。左书记强调,从20所高校实践团中选择了“侗乡新语”实践团参与“笃行计划”,希望实践团能够不负众望,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三江侗族文化资源,以年轻人的视角和语态提升三江非遗的知名度。
座谈会现场(全春丽 提供)
独峒村农民画: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动表达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来到三江县独峒镇独峒村,在团独峒镇委书记吴孟红的带领下,前往三江侗族风情画研究基地,拜访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杨共国。在独峒侗族风情画研究基地,实践团成员被墙上悬挂的众多精美画作深深吸引。杨共国详细介绍了农民画的历史发展、个人学习经历和创作过程,并分享了他在艰难条件下坚持创作的故事。杨共国说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条件有限,只能就地取材,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等自制颜料,把家里烂碗的碗底作为调色盘进行创作。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纸铺在简陋的木箱上练画。
杨共国分享学习农民画的经历(全春丽 摄)
关于农民画的经济价值,杨共国回忆道:“那时候上海金山画院收藏了我的两幅画,我挣了600块。后来有个外国人到村里看中我的一幅画,出3000块钱买走了。”3000元相当于当时当地一个普通家庭的全年收入。1994年,杨共国的《送新娘》等多幅作品分别被上海等地多家知名画院高价收藏。2000年以来,杨共国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农民画展,屡获殊荣。与此同时,国家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与支持也在不断增强。
杨共国介绍农民画作品(刘倩芸摄)
经调研,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杨共国在自家住宅一楼,推行“农民画从小传承”,让孩子们领略乡土艺术的无限魅力。目前,独峒村全村超过100名村民、200多名小学生跟着杨共国学习侗族农民画。来自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团成员文淼莹表示,杨共国老师在饥饿年代仍坚持学习农民画,这种为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令人动容。30余年来,他仍在不断地创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杨老师的故事让这句话变得具象而生动。
农民画博物馆:捕捉乡村生活之美的艺术表达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独峒农民画博物馆考察学习。在博物馆的外墙上,一幅长约16米、高约3米的巨型墙绘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村里的农民画家和绘画老师们耗时一个多月制作完成的。”团独峒镇委吴书记介绍说。
博物馆内一幅幅精美的侗族农民画令人目不暇接,实践团成员仔细观阅每幅画的作品简介、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画师简介,沉浸在琳琅满目的瑰宝奇观世界之中。侗族农民画题材鲜明、造型夸张多变、色彩或纯朴或鲜艳,地域性与民族性和谐统一,多角度呈现了侗乡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的幸福新生活。此外,馆内还陈列一些由农民画衍生出的文创产品,展示了非遗民族文化的创新应用。团独峒镇委书记吴孟红表示,农民画作为独峒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丰富了当地艺术生活,也是传承乡土情怀的重要纽带。
团队成员欣赏农民画作品(宋依博 摄)
据悉,近年来政府投入70余万元修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农民画博物馆,馆内设有侗族农民画展示区、创作区、研学区、体验区,吸引本土农民画师返乡开展驻点创作和教学工作,现有20余名画师常年在馆内创作侗族农民画。
深入调研:了解三江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
7月17日,实践团先后前往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北校区和三江侗画馆深入调研三江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在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农民画学生实践工作坊里,高级教师陈玉秋正带领着一群农民画的“小画家”,创作一幅即将赴北京参展的农民画长卷。她介绍到,农民画实践工作坊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主要包括画作赏析、基础讲解、专题辅导、创作技巧等内容,通过现场教学、交流互动、创作指导等形式开展,鼓励学员们围绕社会进步、乡村发展、生态文明、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开展创作,既讲绘画技法,又讲党史、讲形势、讲理论,提升农民画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随后,实践团成员认真翻看了《广西农民画大展作品合集》和一些农民画相关的校本教材。“这幅是我学生陈熙玥的作品,去年获得广西农民画青苗奖,入选了大展作品集。很多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依然愿意长期跟着我学画、参赛,我们画室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学习的。”提到学生,长期从事农民画公益培训工作的陈玉秋老师难掩心中的骄傲和欣慰。
指导老师蒋一娴与陈玉秋交流(霍子乐 摄)
当天下午,实践团在三江侗画馆,采访了三江农民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三江侗画馆馆长吴凡宇,她介绍道:“我们积极探索农民画产业化发展路径,通过‘公司+基地+作者’的运作模式,对三江农民画进行创研、培训、展示、体验、生产、销售等活动,形成全产业链式发展,实现‘以画养画 ’。未来将继续以教育和文化产业为主线,推广和传承农民画艺术。”
吴凡宇向实践团介绍侗画馆(全春丽 摄)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被几位农民画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深深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发扬三江侗族农民画,挖掘其丰富内涵,为三江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团成员周美玲表示:“这两天天气这么热,两位领导全程陪着我们一起去调研,很荣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真诚希望三江农民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了解,三江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侗族农民画等非遗技艺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引进教材,不断丰富侗乡学子的97711a线路检测中心,助力侗乡非遗代代相传,培养中小学生农民画创作者在全国、全区各类专业展览(赛事)中获奖超过600人次,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录入:张芷妍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