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李婉霖 聂美城 黄海雪 廖绮晴)7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在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在实践中,Young实践团以“新媒体+”从讲述发展故事、制作爆款短视频、开展直播宣讲、设计文创及墙绘、开设非遗小课堂等五个维度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
依托系列专题调研,讲好乡村发展故事
三华村是北宋时期建村的古村落,村内古建筑规模宏大,大都坐北朝南,做工精良,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600余座,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11处,这些古建筑保存完好,用料讲究,结构和装饰中使用的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表现出精湛而超高的工艺水准,以整体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三华村“耕读传家”的综合文化体系。在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6位为三华村人。近年来,三华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健康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0年广州最美村庄”等。
Young实践团在三华小学立贤书院农家书屋阅读区了解古祠堂活化利用情况(蒋一娴 摄)
Young实践团与村民进行调研沟通(廖绮晴 摄)
在实践前,Young实践团已了解到三华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但存在宣传及建设不足的问题。根据三华村的实践需求,为解决三华村宣传及建设的痛点,助力其形成文旅品牌,Young实践团先后与三华村委、花都区博物馆开展座谈,多次走进徐氏大宗祠、徐大夫祠、福元徐公祠、仲和徐公祠、资政大夫祠、集之徐公祠等多座古祠堂,考察党群服务中心、颐康服务站、三华村居民别墅区等崭新地标建筑,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村祠堂文化的价值重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古物活化、岭南醒狮文化等系列专题调研,对三华村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与此同时,Young实践团通过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类融媒体平台对古村神韵进行宣传报道,目前已在新华网、南方+等各类平台发布新闻稿30余篇,生动讲述三华村的发展故事,宣传三华村以文化赋能古村发展的新模式,多维度多方式为乡村聚人气、激活力、促发展。
制作爆款短视频,打响乡村文旅名片
“哇,把我们各个都拍得好靓。”Young实践团制作的短视频《传承醒狮武术,锻造中华风骨》一经发布,便得到了三华村徐伟馆徐新晃师傅的高度认可,也得到B站、视频号等平台粉丝的纷纷点赞,总播放量达几千次,完播率达76%,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乡村人气,带动了景区周边经济,帮助乡村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Young实践团爆款流量短视频封面图(骆凯初 提供)
自7月5日正式启动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Young实践团先后制作了8个短视频陆续在各大融媒体平台发布,着力提升三华村文旅的传播影响力、品牌辨识度、非遗文化吸睛度和年轻受众欢迎度。在前期的实地调研过程中,Young实践团梳理出了三华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及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凝练出三华村具有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非遗文化、耕读文化、红色文化等4类文化资源,根据乡村文化特色以年轻人的视角,重点打造岭南古建筑、乡村风景等短视频,以帮助三华村打开文化创意思路、树立文旅品牌。目前,Young实践团的视频作品正在向各大权威融媒体投稿中。
开展思政课直播宣讲,生动呈现乡村文化
7月14日和7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分别开展了以“追溯古村历史,讲述人物故事”和“走进‘三华十景’,讲述古村今昔”为主题的思政理论宣讲课,依托融媒体生动呈现乡村文化。
思政课宣讲直播(邹春梅 摄)
“我们来到了徐氏大宗祠,这是三华村的总祠,承载着徐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两位重要人物——徐宗远和徐国正。徐宗远是三华村的开宗始祖,曾任南海主簿。徐国正是三华村八世祖。在朝廷为官时,一生淡泊名利,晚年辞官归隐。归隐后,广置田宅,为后世三华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徐国正生六子,除四子不幸夭折以外,其余五子开枝散叶,即仁、义、礼、智、信五房,也就是徐锡之、徐亨之、徐厚之、徐庆之、徐行之,为三华村的人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月14日,在醒狮队“招财进宝”“金盆取青”的助阵表演中,Young实践团的直播宣讲正式开场。
思政课宣讲直播(邹春梅 摄)
当日,Young实践团五位同学化身讲解员对三华古村不同历史时期重要人物进行讲解。他们以时间为线索,沿着“徐氏大宗祠——资政大夫祠——福元徐公祠——集之徐公祠”路线串联起三华村徐氏家族重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从北宋徐宗远的勤勉治政,到晚清徐满凌的舍己为人,再到辛亥革命时期徐维扬的忠肝义胆,Young实践团成员娓娓道来,有对三华村开宗始祖的简略介绍,有对清廉之士的生动诠释,也有对英雄人物的深情讲述,将徐氏家族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展现了一代代先贤的辉煌事迹与卓越贡献。
7月20日,Young实践团十位同学对“三华十景”进行直播宣讲。他们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沿着“徐氏大宗祠、默菴徐公祠——三华·贤华里——仲和徐公祠、徐大夫祠——福元徐公祠——水仙古庙——资政大夫祠——资政圣旨牌坊——集之徐公祠——三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元华花园新村”路线串联起三华古村的过往今朝,展示了古村落的美丽风景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及其活化利用情况,再现了文化赋能古村落,助力新农村发展的生动情景。从开村历史到古村如何形成延续保护耕读文化、醒狮文化、邻里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从古村孕育出的众多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到不同历史时期优秀儿女卓越的贡献和崇高的精神,从乡村优秀文化的滋养到如今新农村的美丽画卷……Young实践团对三华村的古祠堂、里巷、古庙、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别墅区等处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功能作用、蕴含的精神等一一道来,讲述历史文化悠久、物产富饶、美丽淳朴的千年古村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焕发新时代活力的故事。
在两次三个小时的“云上”直播宣讲中,线上观看人数达到300余人,收获点赞超8万次。观众们纷纷在直播间评论道:“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比书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大学生直播宣讲,这太有创意了,让人眼前一亮!”“希望这样的直播能够持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促进乡村发展。” 三华村村委领导表示,同学们以独到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段,将三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树立了新的标杆。
设计文创及墙绘,点亮乡村文化空间
7月5日-7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在对三华村特有的乡村文化进行充分调研后,专门成立了文创组和墙绘组,将其文化符号、人文精神与艺术创意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转变,设计出了独具魅力的系列文创产品及墙绘作品。
Young实践团同学部分文创设计图样展示(黄海雪 提供)
Young实践团同学部分文创设计作品展示(黄海雪 提供)
文创组同学以三华村特有的水仙茶、独特的镬耳墙建筑、精美的灰塑艺术及充满活力的醒狮文化四个设计主题,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了不同主题方向,或以三华村醒狮队设计形象IP,造型上聚焦醒狮头部,将其与卡通男孩女孩形象结合,色彩上以象征喜庆和吉祥的红色为主色调,辅之以金色装饰增添华丽感,再用黑色线条勾勒醒狮轮廓;或融合“有够福”等灰塑元素,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结合;或聚焦俆元福公祠、水仙古庙等三华村典型建筑,提取镬耳墙、古祠堂等元素,展现古村风貌;或以版画形式将水仙花、茶叶、茶杯、茶田等一一呈现。结合三华村对纪念品的实际需求,Young实践团文创组同学制作了样机贴图,直观地展示了最终设计效果,涵盖抱枕、徽章、贴纸、卡套、钥匙扣、包装盒、手提袋、杯子、摆盘、扇子、日历、纪念册、眼罩、梳子、钟表等系列文创产品达百余件。
Young实践团墙绘组同学设计图终稿之一(陈运红 提供)
Young实践团同学的墙绘设计效果图之一(陈运红 提供)
墙绘组同学将三华村特有的“水仙茶”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将水仙茶从种植、采摘、制作到售卖的全过程予以绘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巧妙结合设计出4个不同版本的50米墙绘,生动地展现了三华村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特色,得到了三华村委团委书记李嘉茵的肯定。“这些设计稿画得很细腻嘛,色彩亮丽、格调清新,让人顿觉眼前一亮。”她感谢Young实践团同学们假期的辛勤付出,并希望能推进后期的实体墙绘工作落地,为三华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增添绚丽的一笔。
开设非遗小课堂,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7月17至7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连续3天在花都区三华村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开展非遗小课堂,分别以“‘漆’彩纷呈”“‘布’里生花”“‘印’入眼帘”三个主题呈现“漆扇”“扎染”“拓印”三项非遗技艺,吸引了40个孩童走进其间,感受人文魅力,弘扬非遗文化。
漆扇课堂互动场景(邹春梅 摄)
扎染课堂(邹春梅 摄)
三华村的小朋友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同学们讲解了漆扇、扎染、拓印的基本知识,并演示了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后,纷纷挽起袖子,戴上手套,或兴致勃勃地在水中点墨、创造,以漆为笔,以扇为纸,让斑斓的漆料在水中舞动,不一会儿,原本空白的扇面在渐变的色彩中慢慢苏醒,宛如精灵般充满了生动的韵味与丰富的层次;或用橡皮筋将帆布袋扎成不同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将其浸染,等颜料浸满再拿去晾晒;或兴高采烈地以布为纸,以植物作画,将树叶、花朵根据自己的创意排列布局,通过敲击植物的根、茎、叶在白色布袋上染色。
欢快的拓印场景(邹春梅 摄)
小朋友们兴奋地展示作品(聂美城 摄)
“哇,好漂亮!”“太神奇了!”……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时,不禁流露出惊奇又开心的神情。小朋友的作品有的宛如青翠的山峦,郁郁葱葱;有的如同海底世界,静谧深邃;有的仿佛梦幻般的星空,绚丽多姿;有的好像光彩夺目的春天,生机盎然……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漆扇晾晒场(刘爽 摄)
“同学们的非遗小课堂组织得很好,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还提升了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三华村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开设的非遗小课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学院Young实践团成员走进千年古村,聚焦乡村文化创意和古建筑活化等领域,以解决乡村实际需求为导向,将课堂知识、个人专长与暑期实践有效衔接,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陈运红同学表示:“通过墙绘项目,我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创作中,还学会了如何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叶其美同学表示:“暑期实践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还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理解乡村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要用年轻人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文字录入:张芷妍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赵晶